18年年终总结
18 年年终总结虽然会迟到,但永远不会缺席
回顾 2018 年
- 考研
(是不是该算到 2017 呀)2333 - 考研复试
- 本科毕业
- 毕业设计&答辩
- 读研
- 助教
- 实验室项目
- 学习前端基础
- 搭建博客(姑且现在算是搭了个雏形出来了)
- 补 java 基础(算了买了书 还没看完的感觉)
- 算法(算是准备开始补基础吧)
- spring boot & spring cloud(了解下现在较“新”的微服务架构吧)
考研
初试
从 17 年上半年开始准备到 17 年 12 月 22 号考试,整个 17 年都在复习中度过。本来开始的准备如下:
- 17 年上半年过完数二的两门数学的第一遍 & 英语的单词
- 暑假 过第二遍强化 & 复习政治
- 9 月份开始过数学的第三遍 & 各科的往年试题(包括数一)& 专业课
结果最后变成了:
- 上半年半摸鱼状态,结果最后只把高数的上半册给复习完做完题;英语的单词也大概背了一半
- 暑期学校还规定必须自主实习,自己找实习。于是乎整个暑假大部分是咕咕咕状态。毕竟找了老师实验室,接了一个活儿,从零开始入门 java web。幸而在室友的帮助下还是顺顺利利的交差走人。
- 虽说暑假还去报了个数学的复习班,花费了 2K 大洋复习两周,感觉还非常一般,大部分自己看书做题的时候都能总结 出来,只有一道题和一个极限四则运算的条件印象深刻。总之就是 着实不太值,如若真需要补习,还不如报全程班(甚至线代是边上课边复习的)
(每天上课都是坐最后面两排,然而不是因为去得晚,只是因为前面的是留给VIP和全程班的,每个位置上还有编号,真是太真实了
) - 从 9 月份中下旬开始着手第二遍数学复习 + 政治复习。
每天上午 10 点起床(反正也不去图书馆抢位置)背两个小时单词,吃完饭去自习,晚上 10 点回来,12 点睡觉 - 期间找了一位 dalao 去 一起复习,不得不说没开暖气之前的主楼和主南 10 月份和 11 月份是真的冷
- 11 月开题直接被否,1 月重开
- 最后不得不说肖秀荣老师 🐂🍺,甚至还记得考试前几天在主楼走道背肖四的感觉,不得不说最后还是挺稳的
- emmm,因为我们系的专业课考试是 C 语言和数据结构,花了一周时间做了做往年的题目,最后结果也颇为满意
考研的 初试还是全凭实力的,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上,做同一个卷子,颇有一种高考的感觉,可是却也回不到高考的状态了(虽说高考也不想再经历了)。最后总结初试的经历,感觉还是有几点可以说一下:
- 每年的考试范围都会在
研招网
上公布,要考研首先去了解自己考啥,具体都是啥 - 如果你对自己的初试有 安排,那么你一定要了解一下学校在大三和大四的安排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学校会在什么时候给你扔一堆莫名其妙的事儿来
- 政治早点开始好,9 月后开始的我,那两个月痛不欲生,每天复习得第一件事儿就是背政治,背不下去了,各种数学题泡着。重复着政治=>数学=>政治的无限循环
- 因为时间的关系,我是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练习英语写作啥的,于是英二就靠着考研单词和最后两个月的突击写作练习撑起来,最后结果也算满意,本来也没打算拿高分,事实证明单词也确实重要
- 专业课,看自己的 学校的情况吧
复试
18 年 3 月初就是准备复试,各类专业课准备呀啥的,反正咱也没上机啥的。其他也没啥好说的,只是当时毕设老师人招满了,另外联系了一位导师,也就是我现在的导师。
PS:如果你初试高,又联系了老师……
本科毕设
说实话,当我从毕设老师手里面第一次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,觉得不难嘛。可各种技术都不太会,外加还要去针对当前项目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。当时的我确实做不到 现在好像也不一定。毕竟咱们软件工程,引用百度百科如下
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、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。
简言之就是需要针对用户需求做出用户满意软件制品。
虽说整个毕设过程中,开题、二次开题、中期和最终答辩都被怼出 shit 了,不过最终还是在学长的帮助下还是写了个 Demo 出来。 打心底里是十分感谢当时的那位学长的
- 从毕设来说。当时的第一版 Demo 是学长写出来的,也是学长给我讲了 他对着这个东西的设计思路和想法。然后在此基础上慢慢完善了这个 Demo(虽然感觉没啥大用)。
- 从技术来说。当时用的是 Spring boot + Spring Security + Oauth2.0 完成的 Demo,因为整个项目是基于 Spring cloud 的微服务架构,所以使用了能够这些能够方便集成的框架。可以说从 Java Web 以及微服务架构的角度来说,学长给我开了一扇窗。
毕业
天之涯海之角来形容毕业的情况感觉十分贴切。本科的几位室友,一位已经远在美国求学,一位 在同一学校读研。
回沙河拍照那天,站在原来的寝室门口, 又想起本科刚入学的时候初入北京。独自一人来到学校,到最后毕业的时候,普航 julao、小强、九哥、男神、托儿、儿子……大学也已是给了我太多太多。
读研
战战兢兢地度过了初试、复试、毕设后,最终还是顺利本科毕业读研了。研究生的整体生活给我的感觉是较忙的,老师的项目、学校的课程和考试等等,到寒假最开始的时候(就是现在)还在忙助教期末 成绩的事儿。
项目
第一次接到老师给的项目 应该是在 4 月中旬( 巧了,那时候毕设还正开始做)。整体的内容大概是做 NLP(怎么大家都是机器学习,臣妾不会呀),对爬取到的文本的语义实体进行识别,如时间、人等。
毕竟是老师给的第一个项目,还是颇为重视,花了一个月从零入门机器学习。吴恩达的 coursera 上的和斯坦福大学的公开课程都强行看了一遍,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———— 臣妾看不懂(数学实在是难,特别是概率论)。
于是转头直接寻找今年的 NLP 实体识别实现。还真找到了,16 年的论文,Bidirectional LSTM-CRF实现。于是想通过 python 实现这个 思路,再一看 keras、tensorflow 等一堆东西,emmm,还是直接去找别人实现的吧。
就这样直到七月中旬,终于在把别人的 实现扒下来改改的情况下,通过一个开源的 Word2Vec 的预训练向量集和一个小量的训练集,这东西终于能跑起来并且能识别一定量的 实体了。
最终这个方案还是失败了。为什么呢?做了这多,到最后一步才发现————没有数据
!!爬取的数据没人去手动清洗(工作量太大),而且数据量太小,也不能保证训练出来的正确性。但是项目总得继续,于是乎硬着头皮直接人工清理了爬取的数据,然后做个可视化。本来还想清洗完扔进去训练看看,可当清洗工作快结束时,才发现最开始的清洗方法错了,导致清洗的数据完全无法扔进去训练。于是我的工作就变成了可视化前端+后端。
对于这个项目,只能用心情复杂来形容了。
暑假
暑假留下来参与了实验室的其他项目(可怜那时候还要去看机器学习),从学姐手里分到了一个还算 不那么困难的部分(感谢下学姐的怜悯)。
暑假的项目在我的理解上感觉像一个 proxy,各类请求的转发和存储。Koa2 实现,于是边学 nodejs、es6、koa2 边写。不得不说 js 写起来就是比 java 感觉简单···毕设的 Demo 写得实在是太难受了。
助教
这学期的另一个大事儿就是当了一门本科课的助教。其实读研之前曾经幻想过当助教(主要是当时也想复习点啥,比如算法?数据结构?)。可真正要去当助教的时候,才觉得十分蛋疼———因为研一又要上课、还有实验室的各种活儿。跟我搭档的另一位助教,经常自嘲为实验室最忙的人,大概是就是因为这些事儿吧。
当助教,每周都要批改、统计 180 份各位同学的作业。对我来说一个晚上才能勉强改完作业,再花一个晚上才能统计完成。然而助教最难受的地方是 同学们的问题(虽然平时来问的同学不多,期末陡增)。毕竟是两年前的 科目,好多细节都记不太清楚了,可研一的课程、实验室的活儿一做完,根本没啥时间和精力去复习这门课,我只能说对同学们说这门课的助教我尽力了。
当然,最后统计期末成绩的 时候还出了一点小纰漏 ,几位 同学的最后一次签到给计算掉了,只能真诚的给各位同学说一声对不起了(虽然他们也看不到就是了)。
学习
整个 18 年可以说是被各种事情 drive 着去学习的一年
- 考研的时候被自主实习 drive 学了一波 Java Web
- 被毕设 drive 了解了一波 Spring Security、Oauth、Spring Cloud
- 被项目 drive 学了一波机器学习,虽然最后无疾而终,也让我明白我确实搞不懂机器学习
- 被项目 drive 学了一波前端,虽然到现在 css 依然是一块痛处
以上 18 年的学习也让我对自己 19 年的有了一定想法,主要分为面向工程扩充自己吧
- 工程
- 设计模式
- 算法、数据结构
- 框架
- vue
- spring
- node
- 刷题
- leetcode? (面向工作学习 23333)